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周永明高中的時候有三個夢想,他想當老師,開始醉心於物理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今(15)日頒授首位「名譽工學博士」給宏達國際電子(HTC)執行長周永明,在資訊科技產業累積了超過20年的豐富經驗的周永明用創新建立宏達電的價值,寫出自己獨特、精彩的故事,他說遇到困難與挑戰,應該要勇於面對,去建立新的價值,要去做,做才有機會,不會就去學、去了解,不做永遠都不會,過去的成功、過去的成績不保證你以後一定會成功。
 海洋大學58週年校慶慶祝大會,同時頒授HTC執行長周永明名譽工學博士學位,邀請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學錦、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雪紅及HTC創辦人卓火土等人出席致詞,同時表揚今年度傑出校友及對於熱心捐資興學的校友及企業表達謝意。
 海洋大學李國添校長表示,周永明堅持「創新」的夢想,用熱情去實現夢想,勇敢的面對挑戰,執著的追求新價值,在王雪紅董事長的支持下,成功的型塑HTC的企業創新文化與尖端的科技能力,開發出全球首款的智慧型手機與Android智慧型手機,建立全球化團隊與核心價值,是目前足以跟蘋果I-Phone抗衡的世界品牌之一,也因此獲選為行動科技業25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他的傑出表現是海大「創新性」、「進取性」海洋性格的發揮,是海大「求新求變,不畫地自限」與「敢立潮頭,勇為人先」的標竿。
 周永明高中的時候有三個夢想,他想當老師、廚師、電子工程師,他覺得老師很偉大,老師可以培養下一代,改變社會。他說,高中的時候他開始醉心於物理,在緬甸念了兩年的二專,到臺灣的電子公司上班,發覺學識仍有不足,所以進到海洋大學求學,老師跟學生都很認真,對於學生也非常的關心,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讓他學習到一些待人處事的道理,也奠定了他以後在電子通訊產業發展。
 周永明說,他從不在意公司賺多少錢,應該重視創新的價值,還有培養下一代的人才,品牌、創新、行銷、國際化、人才、客戶關係,這些才是公司無形的資產,他強調誠信、說到做到以及人性化。台灣應該保留勤奮、忠誠、努力、彈性、謙河與用於冒險的優良的傳統,加上來自西方的策略性思考、系統性思考、文化方面的思考,建立新的臺灣的價值,這才是臺灣的競爭力。
 他說,在這個新的世界,變得很快、距離變得很近,事情發生得很快,原來的價值很快就流失了,產業變化很快,在這個新的歷史的轉淚點,臺灣的產業發展幾十年下來,現在跟全世界的產業已經可以平起平坐了,我們應該更積極建立我們的價值,臺灣的未來,要走到全世界去建立我們的價值,我們要去跟國際競爭,要改變產業原有的文化。

台灣100分 玉山腳下上帝的選民

台灣100分 玉山腳下上帝的選民

Impact Factor是什麼, 可以吃嗎?

Impact Factor是什麼, 可以吃嗎?

助理教授應該現在多一點,因為博士後都有這麼多。前一陣子搬家,找到第一年在輔大教書的薪資單,副教授只有3萬五,好像因為我有博士學位,所以有另外再加我五千津貼,私下給的,好像是要避免算進退休金。印象中算起來,來交大第一年副教授應該就是四萬出頭,可是我一直以為有五萬。當初有位讀了碩士的女生,在工研院工作,知道我一個月只有這麼多,比同年齡的中學老師還少,竟然跟我說,那你讀博士有什麼用?
當初要來當老師,早就知道錢少、事多但是趣味多,是人間最美好的工作。我有一堆找不到學校教職的師兄弟,雖然無奈的到企業界算石油,或到華爾街算股票,儘管口袋麥克麥克,還常會問我可不可以讓他來當我的博士後。

喜悅溫馨懸壺情~蘇世藩醫師

喜悅溫馨懸壺情~蘇世藩醫師
http://www.tma.tw/ltk/90440110.htm

  台灣醫界   2001, Vol.44, No.01

壽星專訪
喜悅溫馨懸壺情
~蘇世藩醫師
姓  名:蘇世藩
生  日:1920年1月1日
配  偶:蘇何滿珠女士
執業院所:新竹市蘇內科診所


1944年我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後開始行醫,迄今已快滿57年了。
我在日本行醫二年,服務於東北大學醫學部附屬病院的大里內科。東北大學的大里內科是以研究當時還相當盛行而且還無藥物可治療的肺結核病聞名,原任副教授是桂重鴻先生,他因為對肺結核病的研究有相當的成就,被賦與利用台灣特有的檜木所提煉的油脂以開發治療肺結核藥物之期許,而被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聘任為內科教授,開啟了其後台大內科楊思標教授繼接的台大及整個台灣醫界對肺結核病的研究及防治工作。當時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物資非常匱乏,加上制度上剛畢業還在學習的資淺醫師是沒有薪資的,而台灣家裡的接濟也因通訊斷絕而不可能,所以生活倍加困苦。而且許多同事被徵調入軍中,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工作量非常大,除了肺結核,各種疾病也都要看,每個周末還被教授指派到肺結核療養所做當時流行的氣胸治療術,領取微薄的薪資生活。我當時年輕,對人生充滿希望,不知什麼是辛苦,學習收穫也最多。在日本行醫期間,是我行醫生涯中精神上最愉快的時光。
1946年2月,戰爭結束半年後,我雖然很喜歡日本的工作環境,對自己的研究也仍有期許,但是和當時大部份在日本的台灣人的想法一樣,都覺得應該回台灣服務,於是留下仍在東北大學醫學部就學的弟弟而單獨返回台灣。回到新竹故鄉,下了火車,遇到熟人才知家父已在前一年的年底,因氣喘病以49歲英年去世了。返回家中,見了母親與妹妹們,就下定決心,負起長子長兄的責任,從此安心在新竹服務鄉里,照顧家人,在日本求學行醫的日子已似過眼的雲煙了。家弟日後也由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畢業,留在日本行醫迄今,過著與我截然不同的人生。
1946年4月,進入省立新竹醫院內科服務,院長為後來擔任台大內科主任的蔡錫琴先生。省立新竹醫院在戰前稱台灣總督府立新竹醫院,為桃園、新竹、苗栗(戰前稱新竹州)最大醫院。蔡院長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非常好學。受到院長的感召,所有的醫師們都認真診療病患,認真讀書,過著充實的日子。我在省立新竹醫院共服務了四年,當年的同事後來大部份在新竹市開業,都成了一生的好友。
1950年,我在新竹市開設蘇內科診所。開業初期,因為台灣仍欠缺醫師,所以每天工作量都很大。在流行病發生時,常常要工作到半夜二時。我們那一個時代醫師的敬業精神是非常好的,都是全心全力奉獻給病患。無力負擔醫藥費的就減或免,不能來診所就診的,就抽空去病患家裡看診,稱為「往診」。我通常都是在夜間十時、十一時門診結束後才開始往診,回到家裡都已是半夜之後了。我看診時因不能忍受讓病患多等待,所以吃飯時間是不一定的,常常不能與家人共同進餐,對家庭生活很不好,但為了服務病患,我仍如此做。
在自己的故鄉行醫有許多愉快之處,許多病患都是師長、親戚、朋友,醫病關係良好,每天工作雖然勞累,但也充滿喜悅。美術家李澤藩先生是我的小學老師,有一時期我照顧過他的健康,他的公子李遠哲先生,在獲得諾貝爾獎後返台省親時,還在百忙之中抽空來看我,很不敢當。也曾有貧窮病患因長期免費由我診療,居然帶著他兒子來診所向我下跪致謝。許多往事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覺得充滿著溫馨。
做了一輩子醫師,這幾年身體健康大不如前,也開始做病人了。從另一方面去體會醫病關係,我覺得絕大多數的醫師都是非常盡心盡力在照顧病患的。醫病關係的緊張,可能還是需由制度的改善著手。從開業醫師的角度來看,完善的雙向轉診制度是絕對需要的;醫藥分業制度也要能有所變通,多給病患方便,比較符合人性化的原則。
我這一生得以當醫師,診療病患,服務社會,感到很有意義,是非常有福氣的人生。唯一遺憾的是在日本的研究因回台灣而不得不中斷,後來再去恩師大里俊吾先生擔任學長的日本福島醫科大學進修半年也只是去完成以前的研究而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但總是覺得所學不足。我現在年紀大了,一天只看著幾名老病患悠閒度日,我的大兒子大媳婦都是醫師,也算有人繼承我的志業了。
       (本文由蘇世藩醫師親自撰述)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戰場上,最忌諱的就是製造敵人


高文芳分享了 1 條連結
只要當下目標一致的,都是同志。戰場上,最忌諱的就是製造敵人。

台灣1957


 ·  · 推廣 · 


地球上所有水揉成一球,直徑約為地球直徑1/10,液態淡水直徑約為台北(重慶交流道)到台南(麻豆)的距離,在湖裡和河裡的淡水,直徑約為台北到湖口,新竹市還勾不到邊。台北到湖口這一球,大部份,都被污染了。http://en.wikipedia.org/wiki/Water

生活再無感的人,都會發現今年的雨量真的是頗少,在很久以前的一篇曾文水庫的圖文中,我們有提到台灣水源多半要靠颱風來提供的這件悲桑的事,今天某李姓部長把這句話重覆了一次,讓我想起其實台灣缺水也不是今年才有,不過人們健忘的程度真的需要時時的提醒一下,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打開水龍頭就滾滾而來的水....究竟還剩多少可用呢??

來看看這張之前忘了我在那裡有貼過的圖了.....
這張來自於NOAA的圖可以簡單明白的告訴各位,我們這顆號稱『水行星』的水,到底有多少??...注意看畫面上一共有四個球體,最大土綠色的是地球,直徑約12500公里,而把這顆水行星上『全部的水』集中起來,就是那顆最大的藍色球,直徑不過是1385公里,容量約才13億立方公里,這已經包含了所有水,包含海洋、兩極冰帽、河湖、甚至所有動/植體內的水全部搾出來.....全部也才顆小球。
很驚訝嗎? 等一等再張大嘴巴,接下來是那小顆的藍色球,那是代表所有的『地表淡水』....夠少了???還沒完!!!
地表淡水不代表人類就可以用,有很大比例的淡水在人類不可及的地方循環,而人類的可用水(包含湖泊和河流!!),就是你幾乎看不到的第四個球...請放大看,那個小藍點大概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位置上....

所以各位還覺得我們的地球是"水行星"嗎...?
下次開水龍頭時,要記得這幾個球嘿......

曾文水庫的那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86558601363437&set=pb.413234058695892.-2207520000.1364136069&type=3&theater


本篇圖片及資料來源:http://ga.water.usgs.gov/edu/2010/gallery/global-water-volume.html

NOAA,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就是電影『明天過後』主角老帥哥詹姆斯奎德服務的那個單位....。
USGS,聯邦地質調查所,皮爾斯.布洛斯南在電影『天崩地裂』裡飾演一個被派去調查危險火山卻把到漂亮女鎮長的USGS調查員...。

台大


天龍


以前我們住在天龍國一個小巷底。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們都把門打開,下午的風從前門吹往後門,躺在地上睡午覺,還要蓋棉被,涼得要命。天龍國四面都是山,夏天都有涼涼的山風,天然的尚好!
後來,後面窄巷對街的商家們開始裝冷氣,把熱氣往我們家這邊排,我們只好把後門關起來。過一陣子,旁邊的鄰居一個一個受不了,也開始裝冷氣。最後我們也只能把前門也關起來,隔年的夏天也裝起冷氣,夏天待在家裡都只能吹不自然的風。天龍國是盆地,夏天冷氣排放的熱氣根本排不出去,住久了,那裏的人只好一個一個瘋了,天龍國變成瘋人國。
收回讚 ·  · 推廣 · 

防君子


過度倚賴電腦的後遺症。很久很久以前,台灣人出門,不用關門,後來,也算很久以前,出門前只要把大門鎖上,不用關窗戶。聽說那時候,小偷盜亦有道,不會不走大門。也或許那時候的人比較憨厚,想不到小偷會爬窗戶。總之,兩維的生物不會做立體的思考,很難想像網路的世界,到處是窗戶。

這可以不是零和遊戲



地球越來越熱,很多人只擔心CO2排放量,以為只要減少CO2排放量,我們就會沒事。其實,地球增溫,可以説是大自然的反撲,是大自然保護自己的平衡機制。
我們在消耗能源時,也在增加entropy(有人譯成能趨疲)。entropy增加速度越快,生態演化越早達到終點。簡單講,背景溫度越高,entropy增加速度越慢,遊戲結束的時間可以有效延長。有點像發燒現像,體溫增加,有利殺菌,人造垃圾就是地球的細菌。
entropy可以説是生物活動所產生的能源垃圾,而自然界有一個平衡的機制,減少垃圾增加的速度。其一就是,你的垃圾是別人的黃金,是次一級,或者應該説是高一級生物的食物。
工業革命後,人類製造垃圾的速度,已經遠超過幾十億年生態平衡,所演化出來的生態平衡系統的負荷能力。所以讓地球增溫,甚至阻止人類繼續發展,恐怕會演變成連鎖反應,持續加溫。
人類應該要做的,是有效減少能源的消耗,減少能源垃圾,和其他人造垃圾的製造速度,讓生態平衡的腳步可以有跟上的機會,大自然或許會放我們一馬,也可以延緩game over的時間。
收回讚 ·  · 推廣 · 

老有所養


退休制度原意是要保障退休後老有所終,不會挨餓、受凍,不是要過富裕的生活。
去年公務員蕭小姐 Call-In 到公視《有話好說》的發言,實在很經典,聽到她激動的表示「用腦力賺錢比較高,用體力賺錢收入當然比較少」的這番話,當下有很深的感觸︰...是什麼樣的價值觀竟允許他們脫口而出如此歧視性的語言?而更嚴重的癥結,還是台灣社會對此似乎見怪不怪,甚至間接默許或鼓勵這類的言行舉止。不是如此嗎?把原住民「當人看」的馬先生,兩度被六、七百多萬的台灣人民送進總統府,而所謂「人民公僕」的蕭小姐和其他習慣性失言的公職人員,也繼續領取納稅人繳交的薪水,毫髮未損。

想想看,中國歷史上有太多例子是一輩子抱著所謂的「聖賢書」,從年輕背到白髮蒼蒼,數十年如一日終於考上個秀才或進士。難道這樣子的人生,真的會比生產糧食的農夫和築路的勞工要有意義嗎?然而,21世紀的今天,台灣社會獨尊「士大夫」的心態不減,反而已達病態的程度。

老公的家庭有台日兩支。台灣家族中,除了叔叔是牙醫,所有姑姑們都嫁了醫生;而老公同輩的一代,也都奉父母之命在聯考志願表上填寫了醫學院,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個也不少。所以某天當日本舅舅隨口問還是小學生的老公,長大後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很自然的回話說︰「當然是做醫生啦!」聽到「當然」兩字,眉頭糾結的舅舅繼續追問為什麼?結果搞不清楚狀況的老公竟然說︰「因為醫生比較偉大。」這下子,動怒的舅舅拖著他到日本阿媽家的古董落地擺鐘前,打開長長的櫃門,指著大大小小錯綜複雜的齒輪說︰「你覺得哪一顆齒輪最偉大?」盯著啞口無言的他,舅舅又說︰「按照你的想法,最小的齒輪當然最不重要。要不要把它拆掉?看看鐘擺還會不會繼續動?」

還好老公不是笨蛋,看著大小不一但合作無間的齒輪們,他搖搖頭說︰「全部都很重要,一個也不能少。」舅舅又說︰「你千萬不要忘記,職業沒有貴賤之分。更何況,如果一個社會裡面全部都是農夫,沒有人會餓死;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當醫生,我看你要怎麼活下去?」

* 閱讀全文<公務員對納稅人有大恩?>http://www.3kirikou.org/recommend_detail.php?sn=630

服務是義務,也是福報


薪苦?


助理教授應該現在多一點,因為博士後都有這麼多。前一陣子搬家,找到第一年在輔大教書的薪資單,副教授只有3萬五,好像因為我有博士學位,所以有另外再加我五千津貼,私下給的,好像是要避免算進退休金。印象中算起來,來交大第一年副教授應該就是四萬出頭,可是我一直以為有五萬。當初有位讀了碩士的女生,在工研院工作,知道我一個月只有這麼多,比同年齡的中學老師還少,竟然跟我說,那你讀博士有什麼用?
當初要來當老師,早就知道錢少、事多但是趣味多,是人間最美好的工作。我有一堆找不到學校教職的師兄弟,雖然無奈的到企業界算石油,或到華爾街算股票,儘管口袋麥克麥克,還常會問我可不可以讓他來當我的博士後。

有些不耕作的田僑仔,土地可以説是搶來的


時代悲劇

以前三七五減租,有些佃農得以趁機取得耕作土地。原本耕作的人有耕作土地,也算天公地道。後來有人炒作土地,耕地逐漸流失,更有些早前的佃農把土地留給不肖子孫,讓他們意外成為暴發戶,出賣農地,還要欺壓其他不願出賣土地的農民。很多暴發戶,錢從哪裡來就從那裡去,現世報得很快,最後還是變成財團炒作下的祭品。有些土地根本是在不應開發的災區,任意開墾加速災情擴散,損人不利己。最後的輸家就是愚蠢的人類。很快的,乾淨的水,匱乏的食物就會變成昂貴,難以取得的奢侈品,也就是大家開始切身體會甚麼是農金的時候,人類才會發現恣意開發已經變成無可挽回,不可逆的噩夢。

松山

http://tw.myblog.yahoo.com/fongchulin/article?mid=988http://tw.myblog.yahoo.com/fongchulin/article?mid=988

松山基督教長老教會

松山基督教長老教會,馬偕來台第十間教會議1875年9月
http://songshan.cclai.net/new/modules/tinyd0/index.php?id=5

説是1971年松山國小朝會

説是1971年松山國小朝會 /取自松山國小網頁
相片:説是1971年松山國小朝會

壓力越來越大!

壓力越來越大!
Funny 

More cool stuff at : www.welldonestuff.com — 和 Rishar Vázquez 跟其他 49 個人

大撞擊

內容純屬科幻,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編輯頁

e行星科學家,為了測試小行星結購,同時了解如何讓小行星軌道有效偏轉,將拿一顆確信不會,嗯,在幾百萬年內威脅e行星的小行星xs開刀,撞一下,看他會有什麼反應。反正xs不會喊痛,撞一下又有何妨。

兩個世紀過後,e行星發現兩年後有一顆直徑約15公里,剛發現的小行星xl,會和e行星迎面撞擊。科學家追蹤xl過去軌跡,有了一件驚人的發現。xl在170年前被一顆彗星c撞到,彗星c裂成好幾塊,其中兩塊就是分別在100年前和80年前,接近主恆星和超大行星j的彗星c1和c2。

往回追,更發現,彗星c原本不會撞到小行星xl,這個意外的碰撞,間接導因於兩個世紀前,科學家對小行星xs的碰撞實驗。這個出乎科學家預料的結果,和更早彗星sl系列,撞毀於超大行星j的世紀撞擊秀,脫不了關係。

原來那場撞擊秀之前,彗星sl的前身分裂成一系列小小彗星群前,有一小塊已經偏離母群軌道,之後意外的和被科學家搔一下癢而偏離軌道的小行星,有了不期而遇的互動。總之,一連串陰錯陽差,造成小行星xl這個意外的訪客。

不過e行星星際控管無敵總部,安撫星球所有生靈,行星科學總部的科學家,歷經兩百年的成長,已經有把握讓小行星xl轉向。即始我們不行,總統大大也已經向銀河聯合國際總部求援,也獲得馳援的承諾。沒過幾天,水果報報記者截獲銀河聯合國際總部給總統大大的通報。通報中,銀河總部除了承諾馳援之外,還要求總統大大嚴格管制所有太空實驗。

消息見報後,總統大大轉述科學家的辯解:即使當初沒有那次測試,沒有這一串的意外,説不定來的是更大的災難。而且,誰敢保證銀河總部和各星球訪客,這一百年來和我們密切的互訪,這一些物質微小的互動,不需要為這一次的意外負責。

總統大大神色凝重的呼籲所有e行星住民,我們會記取教訓,更要往前看,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請大家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對付眼前這個危機。總統大大也同時宣佈e行星開始實施戒嚴,凍結所有薪資和物價。總統大大説,一個大克麥今天79塊,明天也會是79塊,絕不容許有任何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行為。

結局呢?資料好像不好找。以上的記錄,是從銀河國際總部的機秘檔案中找到的片段資料,不確定歷史上是不是真有這個e行星,還是這個e行星只是代碼,記錄的原意只是要記取教訓,不是要追究責任。銀河總部統領大大大回應甜點報報記者詢問時,做了以上的説明。

2收回讚 ·  · 推廣 ·